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联接“诗与远方”的新纽带 ——新时期地学旅游发展综述

  • 2018-12-27 09:58:22
  •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0
  • 0
  • 添加收藏

联接“诗与远方”的新纽带——新时期地学旅游发展综述

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12

11月26~29日,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3届年会暨重庆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与旅游发展研讨会在重庆万盛召开,这也是国家机构改革、实施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后举行的首次地学旅游会议。会上,200多名与会代表围绕新时期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发展和管理要求、新形势下地质公园提质升级的方向与路径、地质公园新时代的新使命、地质遗迹资源科学价值的科普化展示手段选择、地质公园科普文化创新、矿业转型与地学文化等主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旅游地学: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支撑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而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年会也已经连续举办了33届。或许,这正是旅游地学这门改革开放催生的新兴学科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说,站起来、富起来的中国正向强起来的中国转化,人民的需求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满足精神需求了。人民对地学界的要求,已从寻找更多更好的地质矿产资源以满足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转化为希望地学界寻找更多更好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以满足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地质景观资源为核心内容创立的旅游地学学科,已成为服务旅游、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地学分支学科,新时代给旅游地学发挥更大作用创造了条件。”旅游地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陈安泽对旅游地学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自然资源部的建立,把山水、园林、湖草等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特别是组建了国家公园管理局,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旅游地学在过去侧重于为地质公园服务,转变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服务指明了方向。旅游地学的研究领域更加宽阔,服务对象也更加广泛。”

与陈老先生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广大的学界代表。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朱创业指出,地学作为天、地、生、数、理、化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学科根基深厚。未来,旅游地学将是自然资源保护事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支撑。学界和业界可以以地学旅游为切入点提升大旅游,满足新需求,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旅游与地学的融合发展,应地学为根、保护为本、融合为径,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人才为先。让旅游地学成为诗和远方联接的新纽带!”

此外,旅游地学还可解决旅游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朱创业介绍,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也是全国地质灾害最重的省份之一。为了使旅游业更“安全”地发展,四川省旅发委与成都理工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旅游环境保护与安全重点实验室”。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地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孙传尧认为,地质公园与国家公园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理念一致且高度吻合,在国家公园体制下,地质公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旅游地学应当也能够成为国家公园体系的重要支撑学科。他建议,应将旅游地学建设成为国家公园的重要指导学科。同时,旅游地学学科体系也应当有所扩充,研究范围有所扩大和深化,例如发掘弘扬人文旅游资源中的地学因子、解释人文旅游资源的地学成因,深化和丰富人文旅游资源的内涵。地质环境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应作为今后旅游地学重要的研究方向。

地学旅游: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与方向

记者发现,与往年参会者多为地质公园代表不同,近年来的参会者中多了地勘单位代表的身影,并且逐年增长。在本届年会上,地勘单位参会代表就占到了1/3。他们当中,既有来自北京、重庆、贵州、河南、四川等地质公园大省(市),也有来自山东、河北、安徽、湖北等地学旅游亟需发展的省份;既有地勘局、地质局系统,也有冶金、煤田、核工业系统的地勘单位代表。这一变化表明,在改革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地学旅游已成为众多地勘单位瞄准的路径与方向。

走在全国前列的,是贵州省。2016年6月,贵州省全面启动旅游资源大普查。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旅游资源大普查中,贵州省3个国有地勘单位组建89支普查队、420多个普查组、2000多名地质专业技术干部参与,取得了丰硕的普查成果。2017年12月5日,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2届年会在贵州省铜仁市举行。全体与会者共同签名的《铜仁倡议书》,成为旅游地学发展提升新高度的标志,开创了地学旅游的新时代。今年3月30日,全国首个旅游地学文化村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村授牌。12月12日,全国首个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倡导的旅游地学文化村——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温泉镇授牌。这些成果的背后,都离不开地质人的辛苦付出。

贵州旅游地学研究中心主任陈跃康说,创建月照旅游地学文化村与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带来的启示是:旅游地学从申园、建园,到入村、进镇,这是旅游地学新阶段发展思路的重要转折;旅游地学的国际化发展,与旅游地学的乡村化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他介绍,以旅游地学理论为指导的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主体工程已竣工,进入展陈设计阶段,将于明年下半年开馆。

与贵州有同样选择的,是重庆市。2017年11月,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组织实施了全市生态旅游地质资源大调查活动,重庆地勘局川东南地质大队牵头承担项目。重庆川东南地学旅游研究院院长胡云喜欣喜地介绍,“普查新发现资源点10717个,初步圈定865处有开发潜力的区域。全市已有的224个A级景区里,主要由地学旅游资源构成的景区有123个,超过总数一半。可以说,重庆的地学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作为本届年会的协办单位之一,川东南地质大队关于地学旅游对地勘单位的转型升级有深刻理解。“传统地矿的产能过剩在20%~50%;2012年~2016年,全国地勘和重庆财政在地质调查上的投入,降了40%~50%。同时,全国重点成矿区带、重点勘查区和国家自然保护区重叠的状况,也很明显。从资源所需向环境所需转型,是必然。”正是瞄准了地学旅游这一方向,川东南队专门成立了地学旅游研究院。“传统地勘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我们也在探索向地学旅游转型,做资源规划和科学输出,为景区景点服务。”胡云喜介绍,目前他们正在开展渝中区崖壁公园城市文化示范点打造、南川区三泉镇窑湾地学文化示范村申报等工作。

除了贵州和重庆,来自四川地矿局区调队、河南地调院、河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的代表在分组学术讨论中也分享了各自在地学旅游领域中最新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看到兄弟单位在地学旅游市场上的突出表现,首次参会的山东地矿局物化探院代表非常振奋。“虽然以前我们也作过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的项目,但目前山东的地学旅游发展还比较欠缺,我们这次来参会学习,收获很多。”

可以预见,随着广大地勘单位的不解努力,地学旅游将在大江南北全面开花。

地质公园:地学科普和研学旅行的主要阵地

地质公园具有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三大功能。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游客的进入,而科学普及是让游客进入公园的核心理由。地质科普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地质遗迹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到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是地质公园建设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发展,地质公园已成为地学科普的主要阵地,科普水平不断提质升级,越来越多的团体也加入其中,尤其是青年大学生。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就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是开始于2017~2018 学年度寒假期间学生实践活动的地学科普万里行活动,目前已开展两期。同学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地质公园的建设中去,在地质公园中开展全民地学科普工作,提高国民地学知识水平。二是以地空学院为主体成立的大学生公益宣讲团,向公众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推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理念。三是开设“地壹课”地球科学精品课程。面向小学开设,每学期定期开展,借助地球科学的基本框架,系统有趣地向2~4年级小学生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努力以最科学的视角、最通俗的语言、最有趣的方式将地球科学科普活动开展到全国各地。而这些活动的开展,也是基于各地质公园的互动和支持。

此外,随着近年来研学旅行市场的火爆,科学含量高的地质公园和地学旅游更加受到旅游市场的青睐。

探程研学是重庆的一家本地研学企业,围绕研学旅行项目,他们已经瞄准了重庆的地学旅游资源。目前,该公司独立研发编撰了《重庆市精品地学文化研学旅行线路及大纲》,规划出30条重庆市中小学精品地学文化研学路线。

“根据全市旅游发展规划,结合重庆地学文化、地形地貌特征,我们把地学研学整体规划为‘一心一圈两带’,包括主城九区研学核心区、环重庆主城外围研学圈,及渝东北长江三峡研学带和渝东南乌江研学带。在30条精品地学文化旅行路线上,一期我们将建9个研学示范基地、配套研学课程和实验室。”探程研学创始人左登琴说。

此前,探程研学已和綦江区国土房管局达成深度合作,在綦江国家地质公园共建研学基地。探程研学围绕綦江国家地质公园老瀛山景区开发的研学课程,进行了路线和课程的实地测试演练,与课程配套的实验室预计在12月底落成。

数据显示,近几年国内研学旅行出行人次年增长率超过34%,市场规模年增长率接近60%,未来几年,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过千亿元。超千亿元的“大蛋糕”,地学旅游的前景不言而喻。

自定义HTML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