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人文地质 >

缅怀!地学界离我们远去的120位院士!

  • 2019-04-05 08:24:18
  • 来源:桔灯勘探
  • 0
  • 0
  • 添加收藏

我国的地学发展从筚路蓝缕的草创阶段到学科专业学术成就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离不开几代地学先贤前辈们身体力行的钻研与探索。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一直是地质人的执着与坚守。

 

两院院士的逝去,总是让人们感到深深的伤悲与思念。又是一年清明,谨以此文表达对中国地学界已离我们远去的120位院士的追思与缅怀!感谢他们为地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1

涂长望

< 气象学家 >

1962年6月9日逝世

 

1906年10月28日生于湖北汉口。1929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地理系。1932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获气象学硕士学位,1933年成为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中国籍会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等职务。为筹建和开拓新中国气象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2

谢家荣

< 地质学、矿床学家 >

 

1966年8月14日逝世

 

1898年9月7日生于上海。就读农商部地质研究所,1920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地质部总工程师、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在燃料及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上论述颇丰。

 

 

3

何作霖

< 矿物学家 >

1967年11月17日逝世

 

1900年5月5日生于河北蠡县。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9年10月获奥地利茵城大学岩石矿物系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是中国最早的光性矿物学家。

 

 

4

赵九章

 < 气象学家、空间物理学家 >

1968年10月26日逝世

 

1907年10月15日生于河南开封,籍贯浙江湖州。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10月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等职务。对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5

孟宪民

 < 地质学、矿床学家 >

1969年2月18日逝世

 

1900年2月2日生于江苏武进。192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4年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矿业学院。192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矿床地质研究,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床的矿物组成以及成矿理论有深入研究。

 

 

6

李四光

< 地质学家 >

1971年4月29日逝世

 

蒙古族。1889年10月26日生于湖北黄冈。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7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对国家水文、工程等建设作出了贡献。

 

 

7

竺可桢

 < 气象学、地理学家 >

1974年2月7日逝世

 

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上虞。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6年当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外籍院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等职务。在台风、中国季风及大气环流、气候区划、物候、气候变迁等研究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8

王竹泉

 < 地质学家 >

1975年7月24日逝世

 

1891年4月9日生于河北交河。1916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1929~1931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地质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煤炭部总工程师、北京煤炭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中国煤田事业的奠基人”。 

 

 

9

田奇隽

 < 地质学家 >

1975年9月15日逝世

 

土家族。1899年2月13日生于湖南张家界。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总工程师、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为中国核工业寻找急需的铀矿、稀有金属矿藏作出贡献。 

 

 

10

冯景兰

< 矿床学家 >

1976年9月29日逝世

 

1898年3月9日生于河南唐河。192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清华大学地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地学系教授等职务。参加两广、陕北以及沈海铁路、陇海铁路沿线的地质调查,为这些地区以后的地质工作奠定了初步基础。

 

 

11

夏坚白

 < 大地测量学家、天文测量学家 >

1977年10月27日逝世

 

1903年11月20日生于江苏常熟。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大地测量工程师文凭。1937年及1939年先后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学院特许工程师文凭和工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武汉测绘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为组建我国测绘教育机构和发展测绘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2

孙云铸

 < 古生物学、地质学家 >

1979年1月6日逝世

 

1895年10月1日生于江苏高邮。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7年获德国哈勒大学地质系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任等职务。在北大执教30余年,对中国地质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13

杨钟健

 < 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

1979年1月15日逝世

 

1897年6月1日生于陕西华县。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7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4

赵金科

 < 地质学、古生物学家 >

1987年5月18日逝世

 

1906年6月10日生于河北曲阳县。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对菊石的分类、生态和时空分布有详尽的研究。

 

 

15

侯德封

< 地质学、地球化学家 >

1980年2月24日逝世

 

1900年4月8日生于河北高阳。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等职务。我国地球化学、铀矿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6

俞建章

< 地层古生物学家 >

1980年10月08日逝世

 

1898年4月生于安徽和县。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教授。在我国石炭纪及二叠纪珊瑚分类、珊瑚群特征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17

王曰伦

< 地质学家 >

1981年7月20日逝世

 

1903年1月23日生于山东泰安。192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工学院。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所长,地质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对地层的层序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8

谷德振

 < 工程地质、地质力学家 >

1982年6月21日逝世

 

1914年8月13日生于河南密县。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长江三峡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奠基人之一。

 

 

19

裴文中

< 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 >

1982年9月18日逝世

 

1904年1月19日生于河北丰南。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

尹赞勋

< 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 

1984年1月27日逝世

 

1902年2月23日生于河北平乡。1931年获法国里昂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副所长、代所长等职务,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地层规范的创始人,志留系研究的奠基人,无脊椎古生物学的开拓者。

 

 

21

王钰

< 地层古生物学家 >

1984年4月5日逝世

 

1907年10月5日生于河北深泽。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为我国南方早古生代地层分类与对比、腕足动物群和南方泥盆纪地层研究腕足动物群和南方泥盆纪地层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2

熊毅

<土壤学家>

1985年1月24日逝世

 

出生于1910年3月10日,贵州贵阳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对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土壤矿物、土壤改良、土壤发生分类、土壤肥力及土壤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研究土壤胶体的研究,对阐明土壤的性质、土壤肥力实质和土壤发生特性有重要意义。

 

 

23

张文佑

< 地质学家 >

1985年2月11日逝世

 

1909年8月31日生于河北唐山。193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对断块理论和地质力学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

 

 

 24

穆恩之

<地层古生物学家>

 

 

1987年4月8日逝世

 

1917年9月30日生于江苏丰县。1943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主要研究笔石动物和奥陶纪、志留纪地层,其次研究海百合、海蕾和海胆及泥盆纪、三叠纪、白垩纪地层。

 

 

25

李春昱

<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学家>

 

 

 

1988年8月6日逝世

 

1904年5月8日生于河南汲县。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领导亚洲大地构造研究,其成果博得国际上好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6

毛汉礼

 <物理海洋学家>

 

 

 

1988年11月22日逝世

 

1919年1月25日生于浙江诸暨。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对海洋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有重要的贡献。

 

 

27

乐森璕

 < 古生物学家>

 

 

 

1989年2月12日逝世

 

1899年9月4日生于贵州贵阳。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6年获德国马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在地质学、古生物学的教育和普及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28

许杰

 < 地层古生物学、地质学家>

 

 

 

1989年7月11日逝世

 

1901年1月29日生于安徽广德。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安徽大学校长等职务。毕生研究古生代重要化石门类笔石及其地层,是我国研究笔石的先驱者之一。1985年获联邦德国地质最高科学奖—莱欧波尔德冯布赫奖。

 

 

29

周廷儒

 <古地理学家> 

 

 

 

1989年7月18日逝世

 

1909年2月15日生于浙江新登(今富阳县)。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1948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首次提出中国地形三大区划分的思想。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30

黄劭显

  <地质学家>

 

 

 

1989年8月10日逝世

 

山东墨县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质学家。山东墨县人。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第三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对发展铀矿成矿理论、铀矿普查找矿和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做出了重要贡献。

 

 

31

朱夏

  <石油地质学家>

 

 

 

1990年11月25日逝世

 

1920年9月10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嘉兴。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1947~1949年赴瑞士联邦理工高校(E.T.H)地质研究所攻读构造地质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地质矿产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对指导我国油气田的找矿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2

陈宗基

<土力学、岩石力学、流变力学和地球动力学家>

 

 

1991年9月25日逝世

 

出生于1922年9月15日,原籍福建安溪,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与艺术外籍院士,阿根廷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国际上最早创立了土流变学,为土力学创造了新的研究途径。参与指导过我国一些重大工程,研究唐山大地震的机制、华北地震规律、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和攀西裂谷成因等。

 

 

33

袁见齐

 < 矿床地质学家>

1991年10月28日逝世

 

1907年9月22日生于江苏海门。192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教授。对矿床和水文工程地质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4

高振西

 <地质学家 >

 

 

1991年12月9日逝世

 

1907年7月7日生于河南荥阳。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对奠定这些地区的矿产资源地质基础多有建树。 

 

 

35

李连捷

<土壤地理学家>

 

 

1992年1月11日逝世

 

1908年6月17日出生,河北玉田人。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理学院地理系。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土壤学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方面,科研、教学成绩卓著,在土壤微形态、农业遥感方面有开拓性建树。首次提出土壤分类的自型土纲、水型土纲和复成土纲。

 

 

36

顾功叙

  <地球物理学家>

 

 

1992年4月14日逝世

 

1908年6月25日生于浙江嘉善。1929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36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硕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地质部地球物理勘探所所长、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对中国地球物理勘探事业和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发现及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37

谭其骧

 <历史地理学家 >

 

 

1992年8月28日逝世

 

1911年2月25日生于辽宁沈阳,籍贯浙江嘉兴。1932年获燕京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对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有独特见解。

 

 

38

池际尚

 < 岩石学家>

 

 

1994年1月1日逝世

 

1917年6月25日生于湖北安陆。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和1949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对岩矿石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编的《岩浆岩岩石学》和《费德洛夫法简明教程》反映了当时国内外的最新成果。

 

 

39

张伯声

 <构造地质学家 >

 

 

1994年4月4日逝世

 

1903年6月20日生于河南荥阳。192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西北大学教授、副校长等职务。70年代中期,将镶嵌构造学说发展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

 

 

40

岳希新

 <矿床地质及矿产普查勘探学家 >

 

 

1994年8月30日逝世

 

1911年9月29日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地质矿产部地矿司总工程师、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对我国煤田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41

翁文波

 < 地球物理学、石油地质学家>

 

 

 

1994年11月18日逝世

 

1912年2月18日生于浙江鄞县。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帝国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和天然地震、洪涝、干旱自然灾害预测预报研究。

 

 

42

黄汲清

 < 石油地质学家 >

 

 

 

1995年3月22日逝世

 

1904年3月30日生于四川仁寿。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8年当选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曾任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委、石油局总工程师等职务。为大庆油田的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

 

 

43

谢义炳

 <气象学家 >

 

 

 

1995年8月24日逝世

 

1917年4月3日生于湖南新田。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3年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从事大气大型涡旋与基本气流的关系的研究,提出指数循环动力学理论,对中国天气分析和预报起到指导作用。

 

 

44

周明镇

  <古脊椎动物学家>

 

 

 

1996年1月4日逝世

 

1918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4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1948年获美国迈阿密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里海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作为早第三纪地层与哺乳动物群研究的中国创建人,在中国早第三纪哺乳动物群和陆相地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进展。

 

 

45

童宪章

<石油工程学家>

 

 

1996年1月31日逝世

 

原籍江苏扬州,生于北京。1941年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参加和主持第一批油井的测井、钻井及开采,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培养了第一批专业人员。最早主持中国油田储量计算和油田开发设计及实施工作。

 

 

46

程纯枢

 < 气象学家>

 

 

 

1997年2月8日逝世

 

1914年6月15日生于浙江金华,籍贯安徽徽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气象专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国民政府中央气象局上海气象台台长、中央气象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等职务。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建设发展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做出了显著成绩。

 

 

47

郭承基

 <地球化学、矿物学家>

 

 

1997年2月13日逝世

 

1917年1月21日生于山西清徐。194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理学部地质矿物学教研室。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为开拓中国稀有元素矿物、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8

孙大中

 <地质学家>

 

 

1997年5月1日逝世

 

1932年生于山东威海。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对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等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9

方俊

 <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 

 

 

 

1998年5月5日逝世

 

1904年10月26日生于广州,籍贯江苏武进。1923年唐山交通大学肄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他在地图投影、天文重力水准、垂线偏差估算、潮汐改正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50

周立三

<经济地理学家>

 

 

 1998年5月27日逝世

 

1910年9月20日生于浙江杭州。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地理、综合考察和国情分析研究。

 

 

51

武衡

 < 地质学家>

 

 

 

1999年1月15日逝世

 

1914年3月18日生于江苏徐州。1934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为创建中国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制度、研究生制度、科学奖励制度、科技情报事业等作出卓越贡献。

 

 

52

郭文魁

  <地质学与矿床学家>

 

 

 

1999年9月16日逝世

 

1915年6月18日生于河南安阳。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对我国内生金属矿产的成矿条件、分布规律和找矿方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53

傅承义

 <地球物理学家 >

 

 

 

2000年1月8日逝世

 

1909年10月7日生于北京,籍贯福建闽侯。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1年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等职务。国际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对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均有独特贡献。

 

 

54

卢衍豪

  <地层古生物学家>

 

 

 

2000年2月20日逝世

 

1913年4月16日生于福建永定。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等职务。对解决我国各区域之间及洲际间寒武系对比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55

张炳熹

 <矿床地质学家 >

 

 

 

2000年7月17日逝世

 

1919年6月12日生于北京,籍贯河南新旗。194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8年和195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对稀有金属、特种非金属矿产的普查勘探、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教育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56

黄秉维

  <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家>

 

 

 

2000年12月8日逝世

 

1913年2月1日生于广东惠阳县。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等职务。积极推动华南坡地改良与利用研究,重视全球环境变化研究。

 

 

57

马杏垣

 <地质学家 >

 

2001年1月22日逝世

 

1919年5月25日生于吉林长春。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对研究中国大地构造基本问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58

高由禧

 <气象学家 >

 

 

 

2001年3月3日逝世

 

1920年2月14日生于福建福清。1944年获重庆中央大学气象专业学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等职务。对天气气候形成、演变的研究和预报有重要的贡献。

 

 

59

王仁

 < 固体力学与地球动力学家>

 

 

2001年4月8日逝世

 

1921年1月2日生于浙江吴兴。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1953年获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部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北京大学力学系教授、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对力学与地质学、地震学的研究结合作出了贡献。

 

 

60

郝诒纯

 <地质学、古生物学家>

 

 

 

2001年6月13日逝世

 

1920年9月1日生于湖北咸宁。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6年清华大学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生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九三学社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长期致力于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学和微体古生物学科研和教学。

 

 

61

贾兰坡

  <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家>

 

 

2001年7月8日逝世

 

1908年11月25日生于河北玉田。1929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对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62

程裕淇

 <地质学家 >

 

 

 

2002年1月2日逝世

 

1912年10月7日生于浙江嘉善。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地质部副部长等职务。主要从事变质岩和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63

席承藩

 < 土壤地理学家>

 

 

 

2002年4月19日逝世

 

1915年10月1日生于山西文水。1939年毕业于北平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对土壤的研究与分类做出了了重要的贡献。 

 

 

64

王之卓

 < 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

 

 

2002年5月18日逝世

 

1909年12月16日生于河北丰润。193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9年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武汉测绘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教授等职务。对立体测图技术有重要贡献。

 

 

65

章申

 < 化学地理学(景观地球化学)家>

 

 

2002年9月3日逝世

 

1933年10月24日生于江苏常熟。1956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1962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学副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在环境保护实践基础上提出环境问题形成的源、流、场、效应链式机制和防治对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66

徐克勤

 < 地质学、岩石学、矿床学家>

 

 

2002年12月19日逝世

 

1907年3月15日生于安徽巢县。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学院地质系。1944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南京大学教授。对找矿有直接指导意义。

 

 

67

业治铮

  <沉积学、海洋地质学家>

 

 

2003年1月3日逝世

 

1918年3月10日(农历)生于江苏南京。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8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在西沙生物礁沉积研究中,首次提出晚更新世风成生物砂屑石灰岩及古土壤层的沉积序列和相模式。

 

68

王恒升

<岩石学与矿床学家>

 

 

2003年9月21日逝世

 

1901年8月4日生于河北定县。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进行岩石矿床理论研究,参与和指导了煤矿、铁矿、铅锌矿、钼矿特别是铬矿的普查勘探。

 

 

69

秦馨菱

 <地球物理学家 >

 

 

 

2003年12月5日逝世

 

1915年10月17日生于山东安丘。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参加中国早期的地震观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

 

 

70

关士聪

  <石油地质学家>

2004年4月5日逝世

 

1918年1月3日生于广东南海。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高级顾问、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

 

 

71

陈国达

 <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家 >

 

 

 

2004年4月8日逝世

 

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南工业大学学术顾问、等职务,国际刊物《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主编。从事大地构造研究。

 

 

72

陈永龄 

 <大地测量学家 >

 

 

2004年8月15日逝世

 

1910年11月8日生于北京。1939年获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国家测绘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教授。长期从事测绘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大地测量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73

贾福海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

 

 

2004年10月3日逝世

 

1914年8月23日生于山西原平。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高级顾问、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对越南红河流域水利规划和地层划分作出了贡献。

 

 

74

陈庆宣

 <地质力学家 >

 

 

 

2005年10月2日逝世

 

1916年4月4日生于湖北黄陂。194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国土资源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为石油远景评价打下基础首次发现祁连山震旦系和海相三叠系作出贡献。 

 

 

75

金玉玕

 <古生物学家 >

 

 

 

2006年6月26日逝世

 

1937年12月26日生于浙江东阳。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古生物协会副主席。建立了许多具有重要系统演化、生物地层和古地理意义的新类群。 

 

 

76

吴汝康

 < 解剖学、人类学家>

 

 

 

2006年8月31日逝世

 

1916年2月19日生于江苏武进。1940年获中央大学学士学位。1947年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49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对人体解剖学和人类学研究做出了中高腰的贡献。 

 

 

77

盛金章

  <古生物学家>

 

 

 

2007年1月7日逝世

 

古生物学家 1921年5月15日生于江苏靖江。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建立中国二叠纪虫筵类化石带。

 

 

78

孙殿卿

 < 地质力学和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

 

 

 

2007年6月10日逝世

 

1910年3月10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地质力学和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最早参与建立了广西区域地层系统和构造运动演化史的研究。

 

 

79

涂光炽

  <矿床学及地球化学家>

 

 

 

2007年7月31日逝世

 

1920年2月14日生于北京。籍贯湖北黄陂。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9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对提出我国层控矿床形成机制、发育特征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80

叶连俊

 < 地质学、沉积矿床学家>

 

 

 

2007年12月2日逝世

 

1913年7月19日生于山东日照。1937年北京大学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地学部常务副主任。从事沉积矿床的形成及展布规律方面的理论研究,提出“陆源汲取成矿论”等新见解。

 

 

81

宋叔和

 <区域岩石及有色金属矿床学家 >

 

 

 

2008年2月5日逝世

 

1915年7月14日生于河北迁安。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提出海相火山岩三分法即碱性岩、偏碱性岩(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和钙碱性岩。

 

 

82

刘东生

 <第四纪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家 >

 

 

 

2008年3月6日逝世

 

1917年11月22日生于辽宁沈阳,籍贯天津。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技馆馆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早年师承杨钟健进行古脊椎动物学研究。

 

 

83

任美锷

 <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 >

 

 

 

2008年11月04日逝世

 

1913年9月8日生于浙江宁波。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39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代表作有《中国自然地理纲要》等。

 

 

84

陈述彭

 < 地理学、地图学家>

 

 

 

2008年11月25日逝世

 

1920年2月28日生于江西萍乡。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对地球信息科学、全球变化及数字地球战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85

吴传钧

  <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家>

 

 

 

2009年3月13日逝世

 

1918年4月2日生于江苏苏州。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43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48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务。主要从事综合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代表作有《中国经济地理》等。

 

 

86

杨遵仪

  <地层古生物学家>

 

 

 

2009年9月17日逝世

 

1908年10月7日生于广东揭阳。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1939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对无脊椎古生物的门类有深入研究,尤其是对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的研究造诣颇深。获1984年《中国地层》系列专著获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

 

 

87

董申保

 <岩石学、地质学家  >

 

 

 

2010年2月19日逝世

 

1917年9月17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苏常州。194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获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长春地质学院教授。曾任长春地质学院院长。

 

从事变质岩及花岗岩研究,提出“变质岩石组合”、“混合岩矿床”等假说。代表作有《花岗岩拓扑学的反思》等。 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荣誉。

 

 

88

王鸿祯

 < 地质学家>

 

 

 

2010年7月17日逝世

 

1916年11月17日生于山东苍山。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荣誉。

 

 

89

李星学

 < 古植物学家>

 

 

 

2010年10月31日逝世

 

1917年4月8日生于湖南郴县。194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对华夏植物群,包括大羽羊齿类植物和东亚晚古生代的煤系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90

杨起

 <煤地质学家 >

 

 

 

2010年11月21日逝世

 

1919年5月17日生于山东蓬莱。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从事煤地质和煤层气地质研究,对形成和发展我国煤田地质学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91

施雅风

 <地理学、冰川学家 >

 

 

 

2011年2月13日逝世

 

1919年3月21日生于江苏海门。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4年获浙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等职务。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获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92

顾知微

 <地层古生物学家> 

 

 

 

2011年3月19日逝世

 

1918年5月4日生于江苏南京。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为拓展了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综合研究并奠定了基础。

 

 

93

徐世浙

 < 地球物理学家>

 

 

 

2012年7月21日逝世

 

1936年10月2日生于浙江台州,2012年7月21日去世。1956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教授。为有效地解决了许多地球物理计算难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94

陶诗言

  <气象学家 >

 

 

 

2012年12月17日逝世

 

1919年8月1日生于浙江嘉兴。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为我国天气预报业务的建立、发展和培养大批天气预报专家和中国天气预报有重要指导作用。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荣誉。

 

 

95

陈梦熊

 <水文地质学家 >

 

 

 

2012年12月28日逝世

 

1917年10月12日生于江苏南京,籍贯浙江上虞。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土资源部科技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高级咨询专家。曾任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副总工程师,领导完成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

 

 

96

叶笃正

 < 气象学家 >

 

 

 

2013年10月16日逝世

 

1916年2月21日生于天津,籍贯安徽安庆。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等职务。是“八五”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97

侯仁之

 <历史地理学家 >

 

 

 

2013年10月22日逝世

 

1911年12月6日生于河北枣强,籍贯山东恩县(现平原县恩城镇)。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9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对指导北京地区城市规划、建设及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98

张宗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  

 

 

 

2014年2月19日逝世

 

1926年2月19日生于河北满城。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获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部副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对黄土的区域地质特征、工程地质性质及第四纪地质有较深入的研究。

 

 

99

张彭熹

 <盐湖地球化学家 >

 

 

 

2014年7月12日逝世

 

1931年2月5日生于天津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

 

 

100

李小文

  <遥感、地理学家>

 

 

 

2015年1月10日逝世

 

1947年3月2日生于四川自贡,籍贯安徽贵池。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

 

 

101

田在艺

 < 石油地质学家>

 

 

 

2015年3月3日逝世

 

1919年12月5日生于陕西渭南。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102

傅家谟

 < 有机地球化学家>

 

 

 

2015年6月11日逝世

 

1933年5月23日生于上海,籍贯湖南沅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大学环境化工学院院长。系统总结了海相碳酸岩油气生成演化理论与评价指标方法。

 

 

103

郭令智

 <地质学家 >

 

 

 

2015年8月5日逝世

 

1915年4月4日生于湖北安陆。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

 

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代校长。在华南首次发现板块运动和俯冲碰撞所形成的江南元古代沟弧盆系,突破了板块构造限于晚显生宙的观念。

 

 

104

秦蕴珊

<海洋地质学家 >

 

 

2015年11月22日逝世

 

1933年6月1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籍贯山东莱州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理事长。早期从事陆架沉积作用的研究,对中国陆架沉积的组成、物质来源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编绘了我国第一幅陆架沉积类型图。

 

 

105

刘振兴

  <空间物理学家>

 

 

 

2016年3月23日逝世

 

1929年9月14日生于山东昌乐。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1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磁层物理研究。

 

 

106

马在田

 < 地球物理学家>

 

 

 

2016年3月23日逝世

 

1930年10月4日生于辽宁法库。1957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为找到油田地震数据处理新理论与新技术方面了重要的贡献。

 

 

107

高山

 <地球化学家> 

 

 

 

2016年5月3日逝世

 

1962年6月30日生于青海省西宁市。1989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主要从事大陆地壳结构和组成、壳幔交换作用及微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

 

 

108

张本仁

  <地球化学家>

 

 

 

2016年11月1日逝世

 

1929年5月28日生于安徽怀远。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对区域岩石圈演化、构造发展、成岩成矿规律的认识有重要的贡献。

 

 

109

谢学锦

 <应用地球化学家 >

 

 

 

2017年2月24日逝世

 

1923年5月21日生于北京。194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学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国土资源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110

朱显谟

<土壤学家>

 

 

2017年10月11日逝世

 

1915年12月4日生于上海崇明,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北水保所第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名誉所长。主要从事土壤、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和国土整治研究。我国黄土区土壤及土壤侵蚀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毕生致力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

 

 

111

刘光鼎

 <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 >

 

 

2018年8月7日逝世

 

1929年12月29日生于北京,籍贯山东蓬莱。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从事并领导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倡导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推动油储地球物理与浅层地球物理工程,在总结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的基础上,提出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为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提供理论依据。

 

 

112

马瑾

 < 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 >

 

 

2018年8月12日逝世

 

1934年11月27日生于江苏如皋。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2年获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从野外调查、实验模拟及理论分析等方面研究构造变形的物理机制及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领导建立了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

 

 

113

邓起东

< 地质学家 >

 

 

2018年11月6日逝世

 

1938年2月23日生于湖南双峰。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总结了我国活动构造和应力场特征,提出了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主编完成我国第一份经国家批准使用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成为全国抗震设防标准。

 

 

114

孙枢

<地质学家>

 

 

2018年2月11日逝世

 

1933年7月23日生于江苏金坛。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8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曾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所所长,在沉积学和沉积大地构造学领域以及科研组织管理和领导岗位上作出了卓越贡献。

 

 

115

戚颖敏

<矿井通风与防灭火专家>

 

 

1999年9月28日逝世

 

山东省威海市人。1959年毕业于克拉科夫矿冶学院获硕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0余年间坚持在科研第一线,从事矿井通风防灭火科研与工程技术项目应用推广工作。

 

 

116

刘天泉

<采矿专家>

 

 

2000年3月28日逝世

 

江西省萍乡县人。1927年11月10日出生。1958年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创立了完整的矿山岩体采动响应理论体系。从采动岩体变形空间分带论、采动地表变形空间形态论、采动地层结构论到采动地层质量评价论,形成了一整套认识、预测、防治、控制矿山采动岩体和地表变形与破坏的理论体系。

 

 

117

刘广润

<工程地质专家>

 

 

2007年6月25日逝世

 

天津市宝坻区人。1952年毕业于南京矿专地质专业,1955-1957年间留学苏联水电科学院进修工程地质。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以三峡工程为主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到的理论建树;曾获“有重大贡献的地质工作者”称号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118

韩德馨

<煤田地质专家>

 

 

2009年10月17日逝世

 

江苏省如皋县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归国学者。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参与了全国许多大型煤矿(区)的开发设计论证及重要煤田地质报告的评议审查,指导并积极参与了全国及江南九省煤田预测。对中国的聚煤规律、聚煤模式演变、煤岩特征及煤的地球化学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119

刘广志

<探矿工程专家>

 

 

2014年11月19日逝世

 

新中国地质部门探矿工程奠基人,是我国涉足石油、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钻探、掘进工程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20

刘宝琛

<探矿工程专家>

2017年6月21日逝世

 

辽宁省开源市人,1962年毕业于波兰科学院岩石力学所获博士学位。是我国随机介质理论的奠基者及其应用的开拓者。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展创建时空统一随机介质理论,将其应用于建筑物下、河下及铁路下开采地表保护工程,又应用于铁矿、金矿及磷矿,获巨大经济效益。

追思地质前贤,

寄托深切缅怀。

斯人远去,

风范长存!

 

- End -

自定义HTML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