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科学技术 >

想要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你要知道地质+互联网=什么?

疫情当下,举国之力都在进行防控,这其中就涌现了一批有担当的互联网企业,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实在在的助力疫情防控,比如全国健康码的开发,社区防控软件的应用,线上问诊平台,疫情检测和追踪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切身感受。

 

早在2015年3月,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模式正从第三产业向第一、第二产业快速渗透。由此我想到:“地质+互联网”将是一种什么模式,能否像当下的互联网企业一样,给行业带来什么转变,能否切切实实的服务民生,会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互联网是否就是地质行业进入下一个春天的门票呢?

 

 

 

“互联网+”模式是什么?

 

其实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互联网+传统的广告成就了百度;互联网+传统的电报、通信成就了QQ、微信;互联网+传统的集市成就了淘宝;互联网+传统的手机零售成就了小米……“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它不仅在媒体、通信、金融、营销等领域创造了成功与辉煌,它还正迅速向传统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医疗、教育等领域渗透。那么“互联网+地质勘探”是一种什么模式呢?

 

目前,国内外找矿理论不断创新、信息化找矿技术日益发展,但部分地质单位总体状况依旧处在地质工作信息化程度低,新技术、新方法少,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低、缺乏品牌建设的阶段。而有一些单位却在悄悄改变!2013年华东有色地勘局推出的“智慧勘探”系统顺利通过鉴定验收。该系统全面实现了野外数据采集回传、数据分析解译、三维建模、储量估算、专家汇商、成果归档等功能,完成了由传统的“经验勘探”向“数字勘探”的本质转变。该系统还向移动办公、虚拟地质找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数字矿山等多个领域进行了产业链延伸。

 

 

过去是“躺着就能挣钱”的黄金十年。目前受全球矿业整体下滑的影响,中国地质行业遭遇倒春寒,行业发展举步维艰,但这不是寒冬。

 

现在有的地质单位已经开始引入“互联网+”模式,这一模式对于中国地质行业而言才刚刚是早春。“互联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许多行业搭上互联网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地质行业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应该深入思考如何与新技术相结合。

 

在现如今企业纷纷转型拥抱互联网的背景下,地质产业有那么一点点跟不上步伐。在我看来,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是:传统行业对互联网的认识不足,不仅认识不足,就是想入门却找不到路,认清互联网的实质、把握未来发展的驱动力、找到和互联网的结合点,成为行业当前的紧急重任。地质产业结合互联网进入爆发期的机会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怎么做?做什么?

 

那么我们先看看行业未来发展的三大驱动力,把握要趁早。

 

第一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战略思想的引导和重大战略项目的引领,十八大提出了“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等战略。在此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对地质产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些战略的实施,要求并促进地质产业的转型和发展。

 

第二是高新技术的井喷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技术、测绘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给地质行业指明了未来的方向、行业的转型发展不用迷茫和沉寂、把握这些新技术,发展就有新的动能,新技术给地质产业发展给了有力的支撑。

 

 

第三则是源于社会民生需求的驱动。随着国家整体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比如地质旅游热,国际地质公园的大力建设,以及人文地质,摄影地质,地质科普等和民生关系密切的领域。这些民生需求将成为地质产业转型发展的一大方向和驱动,地质结合民生的路子成为地质行业向前发展的新动力。

 

地质产业想要实现快速转型发展,需要着眼于以上三大驱动力。同时最重要的是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服务领城不断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市场积极开拓。

 

有了这些驱动力就够了吗?

如何结合互联网才是重中之重 

有哪些方向可以把握?

需要推出怎么样的新服务、新业态、新产品?

 

关注高新技术

 

地质产业发展来说,互联网核心技术至关重要。那么,物联网、大数据挖掘分析和人工智能与产业的结合,必将成为未来的趋势,提升目前产业发展效率和速度,极大驱动产业发展。

 

第一个方向就是物联网。物联网有很多应用场景,如电力、石油、管线、地下管廊等。物联网可时刻对它们的各类信息进行预警监测,一旦出现问题,马上提示人员进行处理,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大大提升工作效率。物联网还可以用来观测城市发展、地质灾害等,类似的需求非常多。对物联网数据的处理,将成为地质数据信息技术的一个挑战。

 

 

第二个方向就是空间大数据分析、挖掘。测绘获取了地形信息,再把地貌、地质、环境、气候信息放到一起综合分析,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传统地理学家曾提出一些假想和理念,现在利用相关技术就可以观测获取相关数据,对其加以分析,就能对假想进行验证,采用新的地理设计方法,就能将理念变成现实。随着人类的认识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市场对新需求的追寻没有止境,这需要分析工具不断创新发展。

 

第三项新技术是人工智能“AI”。比如对地观测。在进行变化监测时,虽有大量遥感影像的分析解译,但如果只是把两个影像叠加,而不考虑影像分辨率的不同以及天气差异等因素,就不能得出准确的光谱反应结果。但如果加入人工智能,把人工分析判读做点样本输入到系统中,这个问题就有望突破。

 

比如现在的天网系统和人脸识别技术,任何摄像头一旦发现可疑人员活动,便立即通知警察采取相应措施,便于监管侦查,社会治安得以大大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帮我们实现很多过去不能想像或者实现不了的事情。将来,人工智能在地理信息领域的监测、分析、处理方面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关于地质行业下一步如何布局,需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需求和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等几个大方向去挖掘,国内类似的需求非常多,产业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都要往这些方面去靠拢。

 

在国家地质行业转型改革的2018年,能够快速把握自身定位,快速布局,结合当下的新理念新技术的地质企业,才能够真正拿到改革的红利,搭上互联网发展的高速列车

 

我看到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当前处在一个发展、改革、创新、转型的良好环境下,即将见证地质行业的一次飞跃。前进的道路上任务很艰巨,需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必定会迎来地质行业生机盎然的春天!

 

— END —

 

地一眼公开征稿!

我们希望您在这里表达关于“地质+互联网”、地勘行业转型的观点、想法和思考!我们将为您提供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矩阵平台,传递地质人的声音!

稿件要求:

1、文章必须原创首发,如若发现抄袭、洗稿等现象,后果自负,并追究原作者相关责任;

2、题材包括但不限于“地质+互联网”、地勘行业转型,文体不限;

3、来稿请加微信:dkkjxiaoyou

 

来源:整理自网络

本平台转载内容,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有侵权或非授权发布之嫌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删除处理。

 

自定义HTML内容
Baidu
map